北京2月11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他是经济改革的长期倡导者,他是敢说敢做的实践先锋,他用铿锵之笔出动灰色收入的敏感神经,它是王小鲁。他是转轨时代的之执着探索者,10余年这里财税体制改革研究,他是被媒体称为中南海问策的的主角,曾受胡锦涛、温家宝之邀座谈经济他是贾康。本期嘉宾,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对话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英才杂志社所长宋立新主持。本期话题《书与人生路》。

读书热水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回忆读书之路,哪本书成为了贾康的启蒙,又是哪本书塑造了今天的王小鲁。
王小鲁:要说启蒙时期读书也就是17、18岁吧,那个时候能找到的书范围很窄,主要是马列主义,所以我读了很多马列主义,像《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恩格斯的的反渎林论》《自然辩证法》这些,我当时读这些书也不是为了赶时髦,因为赶时髦你就读毛选就行了,为什么读这些数?其实就是很多社会现象觉得无法解释,很苦闷,就想自己给自己找到一些答案,那么就开始读书,其实当时我自己给自己列了很大的书单,雄心壮志准备经济、政治、哲学、历史什么的都要读一通,最后发现根本实现不了,因为经济学的书就读不完,读马克斯的那一套《资本论》就花了我好几年的时间,所以最后误打误撞就变成经济学家了,就因为来不及读别的书。在读经济学书的方面特别专心,我读马克斯书的时候,读《资本论》的时候,我在书的边页上面全写满自己的感想,有的是同意,有的是不同意的,很难说这些书是让我终身都受益的书,但是也可以说你读哪一本书其实都终身受益,因为它你打开一扇窗户,它让你听到了一种不同的思想,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东西,也学到了一些东西。
不同于王小鲁对经济类书籍的情有独钟,贾康涉猎十分广泛。在贾康的阅读世界里,好奇、情感以及对对未来的追求成为他获取知识的关键力量。
贾康:我觉得首先一个是好奇,拿到了书以后感觉它能满足我的这种渴望。好奇之外应该讲情感,很小的时候就觉得有些人的特定情感在身上就有,比如那时候看白毛女我就哭的稀里哗啦的。
主持人:OK,稀里哗啦那个年轻是大概什么时候?
贾康:就是少年儿童的时候就开始了。
主持人:有点早熟是吧?
贾康:这种心态我觉得还是有他的正面东西的,就是同情,同情弱者,以后有一种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基本道理,其实它都是人类社会。如果说有朴实价值的话,它都是朴实的,人非草木,焉能无情,它必须有这种对其他人的感受,它自己的体会,读书在很多方面特别是一些诗词歌赋文艺作品,他能够激起你这种向《悲惨世界》里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有一个主题词就是带有自己的追求,后来各种各样的因素凑在一起,其实后来自己也是做了一个研究者,走了一个研究者之路,那么这就是自己后来定位的人生主线组成的追求,希望在以后留下一点有价值的思想材料,这个追求和读书一定是结合在一起的,像刚才小鲁教授讲到的读《资本论》,那时候我也自己啃《资本论》前面有什么铺垫,就是回忆马克斯、恩格斯里面讲的你要想对于社会来说,对它有了解,社会科学它的基础不是哲学,而且经济学。我看了一些哲学的东西,能看懂一些东西,但是我觉得一定按照马克斯、恩格斯的一些线索继续去把经济学搞通,所以下决心要啃《资本论》还是有这种对以后专业上的铺垫。
来源:央广网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