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解决中医药现代化关键瓶颈问题。现启动2025年度“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发展重点课题研究项目”申报工作,面向政策研究、制度创新和示范应用开展系统性、前瞻性研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定位
本专项以“公共服务”场景为切入口,聚焦“传统中医药+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瓶颈、转化痛点、标准缺失、人才短板,围绕中医药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产业升级、服务可及性不足等突出问题,开展前瞻性、实证性和操作性研究,形成可直接纳入政府公共服务政策工具箱的制度方案、技术规范与试点模式,助力中医药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促进中医药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破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壁垒,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健康中国产业规划,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发展。
二、课题方向(可自拟具体题目)
1、中药审评审批“三结合”证据体系的制度细化研究
形成《基于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注册补充指南(建议稿)》,提出真实世界数据、人工智能辅助评价等技术路径。
2、医保支付与中医药服务价值评估政策研究
主要研究放向对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科研、教学、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研究,提出“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付费”支付模型及地方试点方案,完成2省测算报告。
3、数字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与数据治理政策研究
编制《国家中医药数据分类分级与共享管理办法(草案)》,建立“中医古籍知识图谱”开放接口规范。提高中医药诊疗效率和水平,促进中医药诊疗的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4、中医药智能制造与质量追溯政策激励专科专病
研究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数字化饮片关键技术适应性政策及标准,围绕AI中医药诊疗系统设备/器械开发,基于3D高速打印技术的中医药辩证论治制剂,传统中医药在康复领域的现代应用等。设计“中药材区块链追溯+碳足迹认证”政策激励包,形成企业应用指南、行业标准、政策扶持与财政奖补测算模型。
5、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价格与医保支付协同政策研究
提出“中西医协同诊疗项目收费目录”及动态调整机制,完成DRG/DIP 模拟测算。
6、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与收益分配政策研究
形成《中医药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实施细则》,明确高校、院所、企业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与免责清单。
7、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及准入政策研究
研究试点民族中医与高校,设立民族医学共建学科和民族医学校企联合传承教育的有关政策。研究试点适合现代教育体系的中医药教学体系和专业设置,研究专业优化:增设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少数民族医药专业;研究教材与课程改革:推出以中医经典为根基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布局高水平中医药高职专业群 。
8、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科学技术研究
针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中医药具有优势的罕见病,形成一批优质、高效,同时具备经济性、可及性的融合创新科研成果。
三、申报要求
1. 牵头单位:
- 国家高端智库(含培育单位)、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中药龙头企业,鼓励“医-研-企”联合体申报。
2. 团队要求:
- 首席专家须为正高级职称,并具备政策研究或跨学科融合研究经验;
- 团队中需包含政策研究、中医药、现代科技(AI/大数据/智能制造)三方面骨干成员。
3. 成果形式:
- 政策建议报告(1万字以上)+制度草案/标准文本+试点方案+数据模型或软件著作权;
- 形成可转化的专利/软件著作权≥3项;
- 建立示范应用场景≥1个(如智慧中医院、智能生产线等);
- 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篇(IF≥5.0)或制定行业标准≥1项。
4. 经费与周期:
- 每项课题资助不低于10万元,须按1:1配套;
- 研究周期48个月(2025年10月—2028年9月),中期评估后拨付尾款。
四、申报流程
1. 在线填报(申报截止日期2025年8月8日)
登录“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官网,下载并填写《课题申报书》(附件1)及《承诺书》(附件2)。
2. 专家评审(8月下旬)
由基金会公共服务部组织政策研究专家、卫建医药管理相关专家及第三方智库专家进行政策契合度+落地可行性双维度评审。
3. 请按要求如实填写《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研究课题项目申报书》(见附件),并加盖申报人单位公章,申报书原稿电子版(*.DOC格式)和盖章扫描件(*.PDF格式)以邮件形式发送到专用邮箱crfggfw@163.com,邮件名称注明“单位名称+申报课题”字样(如“单位+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发展重点课题研究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为2025年8月8日。
4. 申报项目须按照要求如实填写《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研究课题项目申报书》、《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研究课题论证活页》。相关资料在“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官网”(http://www.crfoundation.org/)本通知中扫码下载。
五、成果使用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对成果拥有使用权及处置权,项目组成员拥有项目成果的署名权。在公开发表时应注明“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公共服务专项研究”及项目编号等信息。
六、有关要求
(一)申报项目时要如实填写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根据需要全程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及时提出研究需求。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不定期督导项目进度与研究质量。
(三)课题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要遵守相关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获准立项的《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研究课题项目申报书》视为具有约束力的资助合同文本。
附件1: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研究课题专项申报书.wps
附件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研究课题论证活页.wps
联系人:张老师 电子邮箱:crfggfw@163.com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2025年8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