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首页关于我们新闻动态专项基金公益活动信息公开研究成果相关制度
首页 >> 新闻动态 >> 王小鲁:企业家怎么看经营环境

王小鲁:企业家怎么看经营环境

2013-10-23 11:39:21

财新记者 杜珂

  前不久,国民经济研究所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合作完成的《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3年报告》发布。报告通过对全国各地四千多家企业主要负责人2006年、2008年、2010年和2012年的四次调查,从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的法制环境、企业的税费负担、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供应、基础设施条件、中介组织和技术及营销服务以及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等八个方面,评估了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

  调查发现,全国企业经营环境在总体上趋向于改善,但目前仅略好于中性评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报告呼吁,要形成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必须改善政府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做到政策和政府行政公平公正公开,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需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法治建设来实现。

  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小鲁是报告的参与者和写作者之一。财新记者就报告涉及的主要问题专访了他。

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影响经营环境

  财新记者:报告建立的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总指数今年得分为3.05,相对于满分5分来说,处于一个什么水平?

  王小鲁:我们的企业经营环境评价来自对全国4000多家企业调查的结果。按照这一评价体系,1分表示很差,5分表示很好,3分是中性评价。3.05分略高于中性,是稍偏于积极的评价,但不应过分乐观。

  财新记者:报告认为,近两年全国企业经营环境大体上有好转。不过,从评分排列看,2012年的3.05分低于2008年的3.09分,只略高于2010年的3.00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王小鲁:在2009-2010年期间,29个省份中有27个出现了总指数下降,显示这两年企业经营环境出现消极变化。这反映在多个方面。在我们的上一个报告中可以看到,在所有的企业经营环境方面指数中,有5个方面指数的平均值出现了下降。它们是:人力资源供应、金融服务、企业经营的法制环境、政府行政管理、基础设施条件。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与2009年-2010年期间的扩张性宏观政策有一定关系。

  首先,在金融服务方面,2009年-2010年期间大幅度放宽的货币和信贷政策,以及以大规模政府投资为核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实际上对企业经营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00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比2008年末猛增10万亿元,2010年末又比2009年末猛增8万多亿元。虽然银行贷款大量增加,但主要是用于政府大型投资项目的中长期贷款,行政导向程度增高,市场导向程度降低,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挤压作用。2010年末与2008年末相比,中长期贷款增长了86%,短期贷款只增长了33%,其中对企业的短期贷款只增长了17.6%(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考虑到这期间企业成本和物价上升的因素(这期间城镇单位平均工资上升了26.4%,多数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实际上这期间的信贷形势变化对多数企业正常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供应具有紧缩性质。

  在对企业的贷款中,一般而言银行偏爱大企业的倾向比较明显,中型及以下企业特别是小型和微型企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后者只能主要依赖自身积累和民间融资。我们企业经营环境指数中的“金融服务”指数显示,在2009年-2010年期间,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难度有所下降,但企业贷款需要在正常利息之外付出额外费用的情况反而上升,同时,民间融资的难度上升。这反映了信贷政策及其实现方式对市场环境的不良影响。

  其次,2009年-2010年期间,“政府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的法制环境”两个方面也发生了退步。在“政府行政管理”方面,“政府效率”和政策“公开、公正、公平”两个分项指数都发生了明显下降。“政府廉洁”持平,只有“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有明显改善。几项合计,“政府行政管理”方面指数在此期间是下降的。在“企业经营的法制环境”方面,“司法公正与效率”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两个分项指数在此期间都有明显下降,导致这方面指数下降0.17分。

  上述这些情况很可能也与当时的扩张性宏观政策有关。这是因为大规模政府投资和政府指导下的大规模信贷投放,大大提高了政府影响资源配置的程度,弱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对公平公正和有效地分配资源都有某种程度的不利影响。

  其三,在“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在2009年-2010年期间评分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大幅度下降,在2011-2012年期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这显然不会是硬件基础设施条件的突然恶化和改善所导致,而是基础设施服务状况变化的反映。这一情况可能与前一时期大规模投资和2010年经济复苏叠加导致的投入品运输量大量增加以及用电量增加有关(2010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是2004年以来的高点),引起一些地方运力和供电紧张。另外,2010年下半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采取行政手段拉闸限电,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也是导致企业对基础设施条件评价下降的一个因素。

  最后,在“人力资源供应”方面,2009年-2010年期间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的供应都出现了评分下降。这看来也与伴随扩张性宏观政策而来的经济出现经济偏热有关,在对人力资源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加剧了人力资源供应短缺。2012年,尽管这方面指数的评分仍然低于其他方面,但相比于以前各年,情况出现了好转。

  以上对于2009-2010年期间企业经营环境发生退步的原因分析,并不是要否定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实行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不过,以今天的眼光看,当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力度、手段及实现方式上都有一些值得探讨之处。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迫在眉睫

  财新记者:你们的报告提出,相较于2008年,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的首要障碍。这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你的建议是什么?

  王小鲁:2012年,33.7%的企业负责人将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列为影响企业经营的首要的障碍,而在2008年这一比例为29.3%。其中,多数抱怨集中在政府行政和政策“公开、公平、公正”方面的问题,包括政策和规章制度不公开透明、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不公、各类企业没有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其他障碍因素还包括“政府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审批手续繁杂)、“政府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政府官员廉洁守法”存在问题。

  上述情况说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重点在于解决行政的公开透明、依法行政和公众监督政府的问题以及政府政策的公平性问题。

  财新记者:在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上,2012年,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总指数评分为3.13分,非国有企业经营环境总指数3.08分,前者比后者高0.05分。似乎说明,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优于非国有企业。这些调查结论说明了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小鲁:一般而言,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处在同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中,面临的企业经营环境应该是相同的。但事实上他们感受到的经营环境不同,说明国有企业面临的政策待遇或其他条件实际上好于非国有企业。也就是说,有些政策或者政府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有给国有企业吃偏饭的情况。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干预可能更多一些。另外,关于民间金融服务,国有企业的评价低于非国有企业,但“贷款难”的情况明显少于非国有企业。我想这说明国有企业对正规银行融资的依赖度较高,而它们的民间融资渠道不如民营企业畅通。

市场垄断是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重要因素

  财新记者:通过对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环境比较,报告发现,市场竞争程度高的行业,企业经营环境优于垄断性和竞争不充分的行业。报告认为,这说明了公平的市场竞争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

  王小鲁:我们可以把被调查企业所在行业分为三类。第一类,在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数方面评价明显低于样本平均评价的行业有:采矿、建筑、金融、房地产、教育、卫生和社保福利。这一类行业具有如下特点:对非市场分配的资源具有依赖性,或者具有某种垄断性,或者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

  第二类,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数方面在平均值上下波动的行业有:农林牧渔、制造业、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这些行业基本上都属于具有高度市场竞争性的行业。

  第三类,企业经营环境评价在多数方面高于平均值的有如下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文化体育和娱乐、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除了电力等,其他这些行业基本属于新兴服务业,总体上属于有较强市场竞争性的行业。

  上述三类行业的比较说明,市场垄断确实是显著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在具有垄断性的行业或资源性行业,竞争条件是不平等的,一部分企业享有垄断地位,或者从政府得到某些特殊待遇,而其他企业则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这自然对企业经营环境有不利的影响。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在某些行业,也许全行业大多数企业都享有某种垄断地位(例如电力行业),这些企业对经营环境的评价可能反而更好。但这并不说明垄断有利于企业经营。因为一个行业存在垄断的情况,对其他更多的相关行业和企业可能有不利影响。

  因此,减少垄断,加强公平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财新记者:那么,你们有什么相应的政策建议?

  王小鲁:不同行业的垄断性是由不同原因导致的,采取的对策也是不同的。

  在行政保护导致垄断的领域,例如金融领域,主要应减少政府干预,以政策调整减少行政壁垒,促进民营中、小、微企业进入,扩大市场竞争。

  在资源性和天然垄断性领域,重要的是要在制度上保证资源(矿山、油气资源、土地等)获得的公开、透明和竞争性,杜绝黑箱操作、钱权交易;并合理运用资源税等杠杆调节利润分配,把资源性和垄断性收入的主要部分纳入公共财政、用于公共服务,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在医疗、教育等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双重属性的领域,既需要保持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双轨制运作,以发挥市场竞争提高效率的作用,又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证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并防止寻租行为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发生。

改革命题

  财新记者:报告涉及的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改革的宏观战略来说,提出了哪些命题?

  王小鲁:第一,要形成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必须改善政府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做到政策和政府行政公平公正公开,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需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法治建设来实现。

  第二,要促进竞争,减少垄断,减少行政性保护,消除垄断带来的不公平竞争。这对改善资源配置,保障长远发展非常关键。

  第三,在公平性方面,政策和政府行政要一碗水端平,不要给国有企业吃偏饭,不要给大型企业特殊照顾,尽量减少非必要的倾斜性政策,并做到公开透明。但要给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帮助,改善它们的经营环境,减轻它们的税费负担。没有小微企业的发展,就没有广大人群的充分就业机会,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市场活力。

  第四,金融市场要更加开放,减少壁垒,特别要促进小型民间金融机构加入市场竞争,这将对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五,人力资源短缺始终是制约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这说明我国的教育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结构性的供求错位,迫切需要改革教育体制,促进适合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发展。

  第六,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良,不利于企业发展。其中,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非常重要。行业协会也应当允许企业自己来办。这样才能更有活力,给企业更多的帮助。■

背景资料

  《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3年报告》通过建立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对2006年到2012年期间的全国各地企业经营环境总体状况及变化进行了评价,有以下主要发现:

  1.在2006年-2012年期间,全国企业经营环境在总体上趋向于改善,但目前仅略好于中性评价,还需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2.但在2009年-2010年期间,各地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消极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规模政府投资和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对市场机制有排挤作用,尤其对民间小微企业的经营有明显不利的影响。此外当各级政府被赋予巨大的资源配置权力时,政府的公开透明、纪律约束和外部监督就非常关键,否则可能导致滥用权力、错配资源、贪污腐败等现象,对企业经营环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在2011-2012年期间,多数地区企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3.近年来津、沪、京、浙、苏五省市稳定地居于全国企业经营环境前列,但相对排序有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相对比较落后的主要是部分中西部省份,但相对位置变化很大。绝大多数省份在2006年-2012年期间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4.调查发现,以下一些因素对相当数量的企业构成主要经营障碍,依次是:政府行政管理问题(最主要是政府行政和政策公开、公平、公正方面的问题)、税费负担问题、人力资源短缺、金融服务不到位(主要是贷款难)、法制环境不健全。这说明推进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对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有巨大潜力。

  5.调查发现,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评价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的评价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经营环境最差。说明不同类型的企业仍然面临有差别的待遇和政策环境,不利于公平竞争,亟待改善。但调查同时发现资源性、垄断性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企业经营环境总体上差于充分竞争的行业。在这些行业改善企业经营环境,需要不同对策,包括减少壁垒、扩大竞争,提高透明度和资源收益分配的合理性,完善制度环境。

  6. 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企业经营环境始终好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而东北和中部又好于西部。但近年来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环境改善幅度小于其他三个地区,因此地区间企业经营环境差距有缓慢收窄的趋势。还应引起东部省份的注意。
来源:财新网

新闻动态

资助信息

研究成果
©2013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05081209号 | 京公网安备:10108006867